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頭號正文

蝙蝠俠居首-反超漫威的《新蝙蝠俠》,終于出現了

2022-03-16 15:25:26

先說兩個結論:第一,《新蝙蝠俠》的全球票房和口碑都爆了。

第二,DC反超漫威的時機,終于出現了。

《新蝙蝠俠》有多能打呢?這部DC最新推出的,由羅伯特·帕丁森等人主演的超級英雄大片,北美首周末票房就拿下1.285億美元(折合人民大約為8.12億),創造疫情以來第二高首周末票房,僅次于《蜘蛛俠:英雄無歸》的2.6億美元。

在DC漫改系列里位居首周末第5高,僅次于《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首周末的1.66億美元、《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首周末的1.61億、《蝙蝠俠:黑暗騎士》首周末的1.58億、《X特遣隊》的1.337億。別忘了,《新蝙蝠俠》可是在疫情下拿下的票房成績。

而憑借首周末票房,《新蝙蝠俠》已經超過《神秘海域》的1.0028億美元累計票房,空降今年北美票房年榜冠軍。

北美大爆不算爆,全球都爆才是真的爆。影片海外首周票房也拿下1.2億美元,全球首周票房達2.485億美元,也就是15.7億人民

而且,一切才剛開始。

相比《蜘蛛俠》尚未在中國內地定檔上映,《新蝙蝠俠》則已經在內地定檔3月18日。這意味著即使北美票房打不過小蜘蛛,影片也完全可能在全球票房上與《蜘蛛俠》一較高下。

但如果把這兩部影片當成一場較量,蝙蝠俠其實已經小勝了蜘蛛俠,或者說,DC小勝了漫威,因為三代蜘蛛俠同框的絕殺只能用一次,而《新蝙蝠俠》的系列故事才剛剛開始。

注意到《新蝙蝠俠》的彩蛋了嗎?DC另一張王牌小丑又出現了。那才是DC的絕殺。

如果說《海王》《小丑》《X特遣隊》等已經讓DC和漫威的宇宙大戰不再一邊倒,那么當華納和DC豪賭兩億美元,拿出的DC兩大王牌之一的《蝙蝠俠》,則終于為這場“宇宙”對決徹底扭轉戰局。

1、為什么《新蝙蝠俠》是后復聯時代最好的超英大片?

口碑上,跟之前扎導的幾部《蝙蝠俠》大片相比,《新蝙蝠俠》可以說是好得一塌糊涂。

目前影片CinemaScore評分A-,爛番茄新鮮度85%、觀眾爆米花指數91%,IMDb8.6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新蝙蝠俠》顯然是所有諾神之后的蝙蝠俠真人版電影中評分最好的一部。

超級英雄系列的重啟翻拍,最怕的就是「炒冷飯」。

而讓影片妙趣橫生的,恰是《猩球崛起》2、3導演里夫斯對炒冷飯的嗤之以鼻——你以為我會走老路?我偏不。

如果說初代蝙蝠俠導演蒂姆波頓創造了哥特風的蝙蝠俠系列;諾蘭是完美融合了個人風格和好萊塢商業大片;扎導將暗黑進行到底。

那么《新蝙蝠俠》則走出了第四條路:很漫畫,很復古,充滿了黑暗和偵探的元素。

這部3個小時的黑色電影完全回歸了DC漫畫的偵探推理,導演還賦予了影片強烈的驚悚氛圍。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部披著超級英雄電影外殼的心理犯罪驚悚片。

雖然是《新蝙蝠俠》系列的開篇之作,但影片講的并不是蝙蝠俠的起源故事。里夫斯非常清楚觀眾不需要再次看到韋恩夫婦被槍殺的鏡頭。那些故事太熟口熟面了。

相反,電影設定在布魯斯·韋恩化身成為蝙蝠俠的第二年,布魯斯·韋恩已經獨當一面,但實際上又是個超級英雄菜鳥。

但他必須和戈登一起面對連環殺手謎語人的一道道謎題,和在一場場兇案指引下揭開哥譚這座黑暗城市背后丑惡的腐敗。

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黑暗基調,影片都讓人想起大衛芬奇的《七宗罪》,如果你看過《七宗罪》,甚至可以猜到主人公被反派牽著鼻子走的反轉模式。

影片的故事只能說及格,更精彩的其實是導演如何講述這個故事,那就是靠強刺激的視聽風格,一種黑色電影的光影感去打造這部超英大片。

放到過去這種風格可能過于文藝,但當看慣了大片的觀眾覺得超英劇情開始乏善可陳,這部影片就像讓人驚訝的反轉,重新把觀眾吸引過來。

2、帕丁森這次的表演到底成功在哪里?

影片另一大成功是重塑了蝙蝠俠。等著帕丁森xiahai的觀眾可以放棄了。

作為DC人氣最高(和超人并駕齊驅)、最具代表的角色,布魯斯韋恩這個哥譚市超級富豪的傳奇經歷,地球人幾乎都知道。

既然這個人物已經人盡皆知,那再一遍遍地重復自然就顯得很沒勁。

所以影片聰明之處,就是跳過了過去所有熟悉的蝙蝠俠形象,找來帕丁森這個目前為止最年輕的真人版蝙蝠俠扮演者。

這么做不僅是俘獲了全球女觀眾的少女心,更是人物塑造上一次特別的嘗試,帕丁森其實延續了他在《燈塔》和《好時光》中的頹廢形象,塑造了一個史上最頹廢的蝙蝠俠,一個更脆弱的、更任的韋恩少爺,以及一個戰斗力最挫的真人版蝙蝠俠。

我確實沒見過戰斗力這么弱的蝙蝠俠,大概,也只比卡通惡搞版的蝙蝠俠,好一點點。

幾個小角色圍毆也能讓他鼻青臉腫,高空落地會嗷嗷叫,被圍攻會暈倒,滑翔之后差點中道崩殂。

以及,全片都在推理但從頭到尾被謎語人智商碾壓。

但影片要突出的正是蝙蝠俠的成長。或者說這是個養成系的蝙蝠俠。

帕丁森的表演,可以用一個內娛流行的詞匯概括:破碎感。

雖然時常戴著眼罩但仍然能看出他眼神中的情緒,從一開始只有怒火只想復仇,到最后學會犧牲自己拯救他人,觀眾能感受到強烈的人物弧光。

帕丁森在《信條》令人眼前一亮以后,顯然又完成了演技飛躍。

貓女也異常成功。

雖然佐伊一開始容易讓人想起當年撲街的哈利貝瑞,但成片中的貓女又感又能打,

和蝙蝠俠的感情戲很出彩,最后的分手戲尤其意味深長。

正面角色之外,這一次的反派也塑造得很成功。

不看演員表你打死我都不信企鵝人是柯林法瑞爾演的。

但要說《新蝙蝠俠》里演技最好的,絕對是飾演謎語人的保羅·達諾。

影片花了大量的筆墨去塑造這個形象的矛盾犯罪的出發點,一改以往反派的臉譜化形象。

一連串的事件使這個角色豐滿起來后,不僅不令人覺得可恨,甚至還有點悲情色彩。

保羅·達諾認為謎語人代表著正義。他和蝙蝠俠一樣厭倦了哥譚市的腐敗,只是和蝙蝠俠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有媒體夸贊達諾的表演,“保羅·達諾飾演的謎語人,讓其輕松成為自希斯·萊杰的小丑以來最好的真人蝙蝠俠電影中的反派”“只要一個眼神,就能讓人不寒而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保羅達諾最后在審問室和蝙蝠俠的對峙,演技太足了,帕丁森表現不弱,也還是難免被演技碾壓了。

3、漫威電影日益套路化,DC電影卻拍出新意,戰局逆轉了?

最后值得一贊的,是影片強烈的史詩感。

在把《猩球崛起》系列影片打造成一個科幻史詩后,里夫斯改變了過往超英電影單調乏味的打怪升級或者刷副本練級,給予了觀眾更富于變化和沖擊力、更加意味深長的觀影體驗。

但影片也并不完美,哪怕影片節奏、情節、人物等等都顯然是上乘之作,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它還是過于文藝了,全片充斥著代表蝙蝠俠內心被仇恨籠罩的陰暗的黑色色調,加上代表的連綿不絕的雨,整部電影畫面都黑糊糊的。

故事節奏也有些過于緩慢,尤其是文戲太長了,靜止鏡頭太多,結尾雖然立意升華但高潮不足。

結果必然是喜歡的觀眾很喜歡,討厭的又很討厭,但它勝在人物豐滿有新意、劇情黑色不落俗,畫面音樂有驚喜,給我們提供了后復聯時代,超英電影的全新范本。

和許多觀眾的認知不同,好萊塢的超級英雄大片時代,追根溯源就是從DC的《蝙蝠俠》系列的大賣開始的。

1978年,華納兄弟由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超人》橫空出世,在四十年前就拿下了3億美元的票房,自那之后超級英雄電影才成為好萊塢的大片類型。

雖然在三部續集票房接連走低后,《超人》電影走向終結,但由蒂姆波頓和邁克爾基頓搭檔的《蝙蝠俠》于1989年上映后,在全球豪取2.5億美元票房,再次證明了超級英雄電影的票房潛力。

在華納和DC的一系列作死行為令這個系列一度沉寂后,諾神的出現又讓這個系列重新閃耀光芒。“黑暗騎士”三部曲至今依然是影迷心中的蝙蝠俠系列電影最佳。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蝙蝠俠也成為和邁克爾基頓比肩的史上最佳蝙蝠俠。

而后扎導產出的幾部蝙蝠俠和超人作品雖然視覺上有大片氣質,但劇情一直都沉悶得不太有趣。大本版蝙蝠俠演技出色,但生不逢時。

現在,《新蝙蝠俠》帶來一種令人驚喜的新風格,在漫威化和暗黑風之間搖擺不定好幾年的DC電影,也終于有了新的契機。

疫情后,北美影市最顯著的兩個變化是:第一,大導演作品票房撲街不斷,諾蘭的《信條》,斯皮爾伯格的《西區故事》,陀螺的《玉面情魔》,雷德利·斯科特的《最后的決斗》,羅蘭·埃默里奇的《月球隕落》都撲街了,甚至溫子仁的《致命感應》也失敗了。

另一個變化就是此消彼長間,超級英雄電影票房表現更為一枝獨秀,也更加庸乏味。

漫威在接連三部超英電影票房口碑雙雙撲街后,雖然以《蜘蛛俠》成功回血,但這更像是三代蜘蛛俠同框帶來的票房加成,殺招是不能反復使用的。失去的超級英雄也很難再回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蝙蝠俠》票房和口碑的雙雙成功,也拯救了疲態盡顯的好萊塢超英大片。

一部《新蝙蝠俠》的成功并不足以讓DC徹底完成逆轉,但是掀開的這道帷幕將如何影響漫改電影的未來,則無疑讓眾多DC迷倍感期待。

在影片最后,布魯斯找回了身份認同,完成了從“復仇者”蛻變成俠的轉變,跳進水中救人的同時,也真正成為了蝙蝠俠。

最后他點燃代表希望的信號彈,帶著眾人從黑暗中走出,那是哥譚市光明的來臨,似乎也預示著,好萊塢超英電影,擁有了新的希望。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