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國軍將領謝晉元決定將自己的妻子凌維誠,還有幾個孩子從上海送回廣東老家。謝晉元知道戰爭就要到來了,作為一個軍人,他將和所有戰士一起堅守在上海,直到最后一刻。
謝晉元從未畏懼過死亡,但是他也會拼盡全力保護好自己的家人,所以在戰爭來臨之前,他決定和妻子道別,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最后一面,沙場無情,從來都不是開玩笑。
相知相戀
1936年,是他們結婚的第七年,七年來,謝晉元和妻子凌維誠一直和最初見面的時候一樣,真心愛著對方,但是在亂世之中,這些兒女情長實在顯得太輕,在國家大事面前,分離成了必然。
凌維誠一輩子都記得丈夫對她最后說的那些話:
“這場戰爭將會是長期、激烈和殘酷的,如果不安頓好你們,我無法安心殺敵。讓你待在這么苦的地方實在是不得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撫養年幼子女的重擔本應該由我來挑,但作為軍人,為國效命就不能顧家,所以現在不得不交給你了。但你要相信,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一定會屬于我們,到勝利那天,我來接你們返回上海。”
凌維誠相信他們還會有重逢的日子,盡管沙場無情,但是謝晉元從未騙過她。然而這一次,謝晉元卻食言了,他奔赴戰場,再也沒有回來,也再也沒能接他的妻子兒女回家。
最開始的時候,誰也沒想到凌維誠和謝晉元會走到一起,兩人的出身經歷完全不一樣。
謝晉元生在廣東一個普通農家,家境貧寒,全靠自己學習用功,才一路考進了黃埔軍校,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擔,在軍隊里南征北戰,靠著一個又一個的戰功不斷升遷,但即便如此,遇見凌維誠的時候,謝晉元也只是一個營長,并不算多么出類拔萃。
而凌維誠當時耀眼得多,她是富家小姐,從小在上海長大,備受父母的寵愛,長大之后又出落得楚楚動人,是上海務本女中的校花,追求者在她的身后排起了長隊,可是凌維誠卻沒有對任何人動心。
凌維誠對于那些追求她的男同學們雖然并沒有壞印象,但始終覺得,自己的丈夫不該是這樣普通的學生,她向往嫁給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大英雄。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927年,一場盛大的婚禮在上海舉辦,女方是凌維誠的朋友,而男方是謝晉元的同僚,所以原本天南海北相隔的凌維誠和謝晉元就這樣出現在了同一個地方。
而且更巧的是,他們還分別是婚禮上的伴郎和伴娘,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交流,凌維誠很快就對謝晉元一見鐘情,也許這個人出身很普通,在民國時代,雖然人們提倡自由戀愛,但還是難免門第偏見,可是凌維誠卻不在乎,她知道謝晉元是一個優秀的人,值得自己托付終身。
但是謝晉元面對凌維誠的表白卻不敢回應,誠然,謝晉元心里也早就深深愛上了這個姑娘,可是謝晉元是一個朝不保夕的軍人,隨時有可能死在戰場上,謝晉元認為,自己不該連累一個好姑娘。
但凌維誠只要認準了一件事情,就格外執著,她堅持給謝晉元寫信。
1928年,謝晉元在北伐戰爭中身負重傷,昏迷在醫院里,凌維誠聽說了這件事情,火急火燎地獨自乘坐火車,趕了兩天的路跑來看他。
謝晉元一睜開眼睛,就看見凌維誠紅著眼眶坐在自己的病床前面,看到謝晉元醒過來,凌維誠歡喜極了,謝晉元看著凌維誠,不由得嘆氣,對她說:
“我是隨時要死的人。”凌維誠說:“那又怎么樣呢?你想的我都知道,但是你難道不喜歡我嗎?”
凌維誠是個從不拖泥帶水的直性子,喜歡就是喜歡,她明白,做一個軍人的妻子并不容易,可是她依然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謝晉元終于被打動了,他也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就這樣,1929年9月,他們終于結為夫妻。
結婚之后,他們成為了人人羨慕的一對,謝晉元對于妻子十分體貼,百依百順,而且自從結婚之后,謝晉元也一路升遷,成為了師級干部,這時候很多人才轉變態度,說凌維誠有眼光、會挑人,凌維誠在乎的卻不是這些,哪怕謝晉元一直都是營長,她對他的心也是始終如一的。
亂世飄零
1936年,凌維誠懷上了他們的第四個孩子,可是,夫妻倆還沒來得及高興太久,戰火便漸漸蔓延到上海,日本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作為將領,謝晉元必須身赴前線和敵人進行作戰,保家衛國。
為了保護妻子的安全,謝晉元要求凌維誠回鄉下去,帶著孩子們躲避戰亂,凌維誠當然不愿意接受這個安排,上海即將陷落,丈夫又要趕赴前線殺敵,如果她回到老家,又怎么能夠放心?
但是謝晉元卻不斷地懇求妻子,他對妻子說,如果妻子留在上海,他的內心也不會安定。為了大局考慮,凌維誠只好同意帶著孩子們先回老家。謝晉元知道妻子內心的擔憂,所以他對妻子保證,只要戰爭結束,他一定會立刻接她們回來。
但當時夫妻兩個人心里都清楚,這一別,或許就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可是那又能怎么樣呢?總要有人為了國家而犧牲。
凌維誠走后沒多久,淞滬會戰便爆發了,在強敵面前,國民黨軍隊難以抵擋,只能紛紛后撤,而謝晉元所在的部隊被委派了斷后的任務。謝晉元帶領著國民黨部隊88師52團的戰士們留守在四行倉庫,和敵人苦戰。
這段戰斗歷程在歷史上稱之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后來又被改編成電影《八佰》,作為團長的謝晉元當然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帶著戰士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守著陣地,而外界當然也密切的關注著他們的狀況。
蔣介石其實早已經放棄了這支孤軍,因為老蔣想要用他們的犧牲來在國際上博取同情。但是老蔣可以放棄,謝晉元卻不能夠放棄,軍人的天職便是保衛祖國的領土。
可謝晉元沒有想到,最后他還是被蔣介石出賣了。謝晉元帶領戰士們在上海堅守了兩個多月,又在四行倉庫和敵人激戰了四天四夜,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沒有投降,可是蔣介石卻已經和英美各國進行了一番磋商。
最后,蔣介石和列強達成一致,讓謝晉元帶領著戰士們撤出四行倉庫,但是他們撤出之后,需要立刻接受英軍的管制,同時卸除身上的武器,也就是說等于把他們變相囚禁起來。
就這樣,謝晉元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謝晉元對這個命令非常抵觸,因為他早已經發誓要和四行倉庫共存亡,可是老蔣卻派人對他進行反復的勸說,無可奈何之下,謝晉元只好同意撤退。
謝晉元當時還以為雖然撤退可惜,但至少可以保住戰士們的性命,可以和妻子兒女見面,卻不料這只是另一場陰謀,他們很快被送往英軍畫出的租界,進行所謂的隔離,他們被限制外出,只能待在方寸之地,謝晉元這才意識到這是一場欺騙。
但是事已至此,無可挽回。可謝晉元并沒有就此消沉,他依然帶著戰士們每天出操喊口號,訓練,甚至還定期舉行升旗儀式,因為有謝晉元這個主心骨在,所以戰士們的精神始終沒有垮掉,反而日漸的團結。
謝晉元和戰士們的行動感動了所有的上海市民,上海市民每天在外面看著謝晉元帶戰士們進行升旗儀式,內心都盼著他們能夠早日得到釋放。而在廣東等待丈夫的凌維誠自然也期盼著這一天,只是謝晉元知道,自己或許沒有重獲自由的日子了。
他在1939年為自己寫下了遺書,遺書中他釋然地說:自己是“光明而來,自當正大而去”。
汪偽政府成立之后,汪精衛曾經多次派人來勸降,但是謝晉元對于汪偽政府開出的條件不屑一顧。他這輩子最恨的便是出賣國家之人,絕對不會和他們同流合污,而汪精衛被謝晉元的行為激怒了,他認為謝晉元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就必須盡快除掉,免得謝晉元在上海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反而對他汪精衛不利。
因此,1941年4月24日,汪精衛派出了四個臥底,潛入謝晉元所帶領的部隊之中,趁著出早操的機會,對謝晉元進行了刺殺。謝晉元被刺客的匕首刺中要害,當場氣絕身亡,這件事情一下子震驚了全國。
自君別后
遠在廣東的凌維誠自然也聽說了丈夫身亡的消息,看到新聞之后,凌維誠感覺自己的大腦一片空白,她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她等待了丈夫五年,五年的時間里,她沒有一刻不在思念丈夫。但現在,她的丈夫永遠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
有那么一刻,凌維誠覺得自己想要和丈夫一起走了,但是回過神來,她想起自己還有四個孩子要照料,還有一堆丈夫的身后事沒有處理好,她又決定振作起來,丈夫不在了,她要替丈夫扛起肩上的責任。
她安排好了家中的事情,然后帶著四個孩子來到了重慶面見蔣介石,老蔣承諾給他們發放一筆撫恤金,凌維誠就是為了這筆錢而來,她需要錢來撫養四個孩子,同時她還記掛著曾經在四行倉庫和丈夫作戰的800壯士。
拿到撫恤金之后,凌維誠便和孩子們回到了上海居住。物是人非,曾經上海是她和丈夫相愛結婚的地方,但現在上海成了凌維誠的傷心之地。凌維誠回到上海幾天之后,便有人登門拜訪,那個人正是曾經的800壯士之一。不過現在800壯士的生活都非常困難。
當然了,800壯士指的并不是800個人。當時為了迷惑日軍,謝晉元對外宣稱自己麾下有800人,實際上這800壯士應該只有400人不到,而在之后又犧牲了不少人。
更令人發指的是,在謝晉元死后,這些戰士失去了庇護,竟然直接被日軍送去了勞工營,死傷過半,現在還活在世上的,恐怕已經不到100人了。
凌維誠聽說了這些戰士們的遭遇,非常心痛,她知道如果丈夫活著,一定不會允許這一切發生,只不過現在丈夫不在了,又有誰來安置這些老兵呢?后來凌維誠還聽說,800壯士從勞工營冒死逃出之后,曾經到政府那里去尋求幫助,但是政府卻對他們不管不顧,畢竟當初是老蔣主動把這些戰士們當做了談判的籌碼,現在這些戰士即便回來,老蔣當然也會對他們的事情避而不談。
老兵們早就飽受折磨,非死即殘,沒什么勞動能力,有些人甚至淪為了乞丐。凌維誠決定承擔起這份責任,她拿出自己的積蓄,給這些老兵買了房子,幫助他們找工作,并且親自寫信給蔣介石,用自己“謝晉元遺孀”的社會影響力,為這些老兵爭取社會福利,她自己更是一邊工作,一邊補貼這些老兵。
一邊養育孩子們,一邊還要資助800壯士之中的幸存者,凌維誠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但無論如何她都咬牙堅持著,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丈夫的遺愿,也是出于凌維誠自己的愛國之心,她不能讓這些曾經浴血奮戰的將士無依無靠。
上海解放之后,凌維誠看到了新的希望,她給新任的上海市長陳毅寫去了救助信,希望新中國政府能夠給這些老兵一些照顧,陳毅接到信,得知當年的800壯士還有一部分活著,一邊為此感到欣慰,一邊又為老蔣的薄情寡義感到心寒。
很快陳毅就給了凌維誠答復,陳毅決定給這些老兵抗戰功臣的待遇,由國家來給他們補貼,照顧他們一輩子,同時,陳毅也邀請凌維誠來政府工作。
真正的曙光終于到來了,凌維誠的一片苦心沒有被辜負,800壯士有了依靠,而犧牲的謝晉元團長想必也可以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