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侵略者踏上中國的領土時,為了趕走入侵者,無數中華兒女勇敢站出來抗日,保家衛國。遺憾的是,有不少人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刻壯烈犧牲。此人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日軍俘獲后,拒絕投降。他寧死不屈,最終服毒自盡。
1880年,羅樹甲出生在湖南耒陽一個貧苦家庭。他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庚子國難,看著中國人被帝國主義欺壓,在中國的地盤上作威作福,耀武揚威,而清政府卻不管、不作為,任由國民被欺負,甚至在這些國家面前卑躬屈膝,他十分憤怒。后來的袁世凱政府,跟清政府差不了多少,同樣不作為。于是,羅樹甲決定參軍報國。他成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的學生,期間苦練本領,希望能早日上場殺敵。
1919年,已經快40歲的羅樹甲從軍校畢業了,被分配到張宗昌部當見習軍官。之后,他憑借實力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少校營長、上校團長等職務。北伐戰爭爆發時,他也參與了此戰。發跡后,由于自己沒念過什么書,知道窮人家的孩子有多渴望念書,所以羅樹甲向衡陽廣湘中學捐助了2000銀元,并出任該校校長,捐資興學,回饋鄉里。
1937年7月7日,日軍找了個借口,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民族危難之際,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軍一九九師師長的羅樹甲,奉命奔赴前線抗日,此時他已經57歲了。別看他年紀大,但打起仗來毫不含糊,可謂是老當益壯。他率領部隊先后參與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保衛大武漢等戰役,收復了安徽潛山等地區,因此被民國政府多次嘉獎。從1939年開始,他一直駐守湖北宜昌、沙市。
宜昌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被譽為“三峽門戶”、“川鄂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鑒于宜昌的地位,日軍多次對這里發起進攻。羅樹甲率領部下誓死抵抗,1941年兩軍再次交手,羅部全軍覆沒,唯有他活了下來。沒過多久,他因病提出回家休養,離開了戰場。1944年,耒陽被日寇占領,生病的羅樹甲不幸被俘,被日軍囚禁。
日軍知道羅樹甲曾是抗日將領,所以想方設法企圖誘降他。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不肯投降。日軍失去了耐心,便用各種酷刑折磨他。例如殘忍地砍斷羅樹甲雙腳,日軍企圖用酷刑逼他投降。他還是不肯投降,喪心病狂的日軍又用刺刀刺穿他兩手的掌心,為了折磨他,無所不用其極。
最終,羅樹甲不甘侮辱,毅然選擇服毒自殺,壯烈殉國,時年64歲。他犧牲后不到一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可惜的是,羅樹甲師長沒能等到這一天。向這位偉大的抗日將領致敬!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