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資料圖)
即使身為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掛職鄆城縣唐廟鎮第一鎮長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但姜富貴對當地產業的理解已經非常透徹。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對癥下藥,提出的四個“方子”受到廣泛好評的原因了。
姜富貴博士是山東省肉牛遺傳育種與飼養創新團隊科研骨干。而他掛職的鄆城是畜牧大縣,是魯西牛、小尾寒羊和青山羊的主產地,先后拿下了“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優質小尾寒羊中心保種基地縣”“首批秸稈養羊示范縣”等六塊金字招牌,是我國中原肉牛、肉羊優勢區域的重要縣之一,山東確定的肉牛、肉羊標準化飼養基地縣。
不過,深入了解之后,姜富貴發現了當地畜牧業特別是肉牛產業面臨的短板。
“鄆城肉牛產業面臨著產業鏈條單一、土地流轉及高產飼草品種推廣應用不足、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率低、魯西牛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能力弱、飼養管理技術落后和糞污資源化利用不高等突出問題”姜富貴說。
姜富貴在生產一線 受訪者供圖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姜富貴認為,做好“牛文章”,關鍵要牽住“牛鼻子”。
何為“牛鼻子”?新品種、新技術是鄆城畜牧業工作的“牛鼻子”。
姜富貴幫助當地引進魯單818、金嶺青貯17、豫青貯23等高產優質青貯專用玉米品種,生物學產量提高50%,降低青貯成本240元/噸;推廣優質飼草青貯生產技術和高效復合青貯添加劑,干物質損失降低5%以上,降低損失120元/噸;推廣玉米豆粕減量技術,采用小麥次粉、米糠、玉米胚芽粕替代玉米,采用菜籽粕、谷氨酸渣、棕櫚粕替代豆粕,可降低飼喂成本11.5%;推廣發酵飼料生產技術,提高飼料適口性和安全性,飼料消化率提高5%以上。
姜富貴在生產一線 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他引進了山東省農科院選育優秀種公牛凍精,推廣同期發情、人工授精、犢牛早期斷奶飼養技術,繁殖成活率提高5%以上,產犢間隔縮短至380天;利用MOET(超數排卵胚胎移植)和OPU-IVP(活體采卵體外生產胚胎)技術體系,快速擴繁魯西牛群體,實現魯西牛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推廣分階段精準飼喂技術,整個育肥周期飼喂成本降低1000元/頭;集成有機物料好氧發酵、臭氣高效收集等技術,正建設年產10萬噸有機肥生產線,預計可增收2000萬元/年。
幫助當地爭取項目是工作的“牛鼻子”。
他協助山東雁澤源牧業有限公司申報并被評為“菏澤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推動與菏澤御康食品有限公司、鄆城海良養殖有限公司、菏澤金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強強聯合、合作共贏;打造山東省農科院建設“長期核心基地”1個,申報名特優新產品2個,落地院創新工程項目3項,落地經費50余萬元;為企業爭取國家“糧改飼”項目、山東省沿黃肉牛產業集群建設項目、亞行貸款試點項目、鄆城農業高質量發展項目、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等共計1000余萬元;協助山東雁澤源牧業有限公司正在申報“全國現代畜牧業齊魯樣板”。
為鄆城畜牧業引入專家是工作的“牛鼻子”。
姜富貴引入山東省農科院“舜耕科技一鍵幫”線上農科專家服務平臺,實現農業問題一鍵答、專家在線不打烊;成立“農科專家工作室”、“產業鏈鏈長工作室”、“博士科研工作站”,首批共14名專家入駐工作室,實現養殖戶與專家零距離對接,并推動科研創新與科普宣傳緊密結合。
如何運用全產業鏈思維打造鄆城畜牧業?姜富貴幫助當地構建起“土地流轉-飼草種植-飼料加工-良種繁育-規模化育肥-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產品營銷-有機肥生產-糞肥定量還田”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條各區塊段引進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團隊進行技術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打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生態肉牛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