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都芃
“中國科幻作品外譯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西方讀者對中國本土化內容的接受程度不高。”7月16日,在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辦的“世界科幻中譯與中國科幻外譯的現狀與趨勢”研討會上,科幻文學翻譯作家金雪妮就中國科幻作品“出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表了她的看法。
金雪妮曾是2021年全球華語星云獎最佳翻譯小說銀獎獲獎作品《菲利普·迪克傳》的譯者,有著豐富的中英科幻作品互譯經驗。她認為,在西方文學視野中,中文作品本身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西方讀者對東方語言作品有著一定的偏見,加之科幻文學作為類型文學,在文學地位上不如主流文學,這就造成了中國科幻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處于雙重邊緣化的尷尬位置。“許多英語科幻讀者,要么是不想看到與自己認知差異過大的陌生的中國,要么是只想看到東方主義凝視下他者化、獵奇化的中國。”她認為,中國科幻作品要想成功“出海”,譯者需要在中國文化特征與西方讀者偏好之間找到平衡。她也表示,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翻譯模式,即譯者從幕后走出來,與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翻譯與修改。
科幻世界雜志社圖書部副主任陳曜則從編輯和出版的角度談道,“早期我國引進的歐美科幻作品對中國的原創作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直到本世紀初,有不少本土原創作者創作的故事背景、人物甚至文風都帶有明顯的歐化特征。”但他也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發展,我國原創科普作品中的本土化特征日益增多,反映出我國原創科幻領域中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他表示,在《三體》成功推廣到國際舞臺后,中國科幻作品有了更多的“出海”機會,但這一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問題,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編輯的選題標準有很大不同、優秀的中英譯者極度稀缺等,都仍需要我國原創科幻領域的從業者努力克服。此外,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丁丁蟲同樣表示,《三體》在英語世界的成功,也幫助其打開了日本市場,提升了中國科幻作品在日本的整體影響力。如今日本已有不少民間科幻組織、團體在對中國科幻進行研究,并與中國科幻團體進行定期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