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世界報資訊】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追記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

2022-07-19 19:24:37 科技日報

胡慧中 金雨豐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資料圖片)

7月17日,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歲。噩耗傳來,楊福家生前的學生和同事們沉浸在悲痛中,他們追憶起老校長。

楊福家照片。復旦大學供圖

終其一生,楊福家同志始終深耕物理學前沿科研,為復旦建設一流大學付出努力。他在原子核能譜學、核衰變分析、離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開創了國內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他高度重視教育教學,啟動“名教授上基礎課”的計劃,積極倡導多元評價體系,鼓勵研究型大學、一般性大學、職業高校等各類高等院校協同發展,推動中外教育國際交流。

追求卓越,深耕原子核物理

1954年9月,楊福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入學復旦,楊福家聆聽王福山、周同慶等教授的諄諄教誨,也切身領悟到老復旦的傳統——名師上基礎課的終生教益。楊福家大四那年,盧鶴紱教授開設了富有色彩的原子核理論課,并擔任楊福家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楊福家領略到絢爛的“物理之美”,從此一生鐘情并于原子核物理學領域深耕。

1963年9月,楊福家被選派到丹麥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事核反應能譜方面的研究。進修期間,楊福家與來自世界各國的50多位學者不舍晝夜地開展科研,僅用一年時間就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驗證了研究所兩位諾獎學者對一種核運動狀態的預言。

在世界一流實驗室研學兩年,心懷家國的楊福家憧憬著: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起具有國際水準的實驗室,讓祖國在世界的現代科學殿堂里占據一席之地。

1978年,楊福家被任命為復旦大學原子核科學系系主任,并升為副教授。楊福家的夙愿得以實現,他在復旦、在中國建立起第一流的實驗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同時培養了國內第一批實驗核物理博士生。

提攜后輩,為青年人創造更多的機會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楊福家最欣賞復旦校訓每一句話中的第二個字,博學的“學”,切問的“問”。他認為,“學問、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年輕人要進步,必須要提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創造。老師也要鼓勵學生提問。”

“我親身體驗到復旦大學有著培養青年人成長、為青年人創造機會的濃厚的政治與學術氛圍。我衷心希望,我們能保持和發揚復旦這一優良傳統。”楊福家這樣說過。

從1993年起,復旦大學就在校內設擂臺,讓青年教師競爭高級職稱,讓年輕人可以脫穎而出。不久后,復旦涌現出一批20多歲的教授,三四十歲的二級學院院長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副主任,復旦大學教師、干部的平均年齡是當時全國高校中最年輕的。

“老校長提出‘給年輕人機會,給復旦人關懷’的理念,給了當時像我一樣的年輕教師嶄露頭角的機會。復旦為年輕教師的發展開通了專門渠道,同時給予老一代教師關懷保障。”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金曉峰回憶說。

教學、科研、服務并重是楊福家倡導的作風,也是他本人身體力行踐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啟動了“名教授上基礎課”的計劃。楊福家本人的課堂也深受學生歡迎,編寫的教材《原子物理學》至今仍是國內相關專業教科書的幾乎唯一的“標配”。卸任復旦校長后,時年六十多歲的楊福家仍堅持為2000級本科生講授了一個學期的原子物理課程。

楊福家擔任校長期間,復旦大學圍繞著本科教學做了一番變革。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這一系列舉措在20世紀90年代堪稱“石破天驚”,而復旦的本科教研,也由之布下了若干“先手棋”。

1998年,復旦大學參與了李政道先生設立的“政學者”計劃,開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學術計劃。這是國內第一個在本科生中以“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為模式的科研計劃。其目的不是讓本科學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而是讓學生全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如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復旦大學在“政學者”計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望道”“曦源”等項目供本科生參與,進而完善為“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DUROP)體系。

中西貫通,合作辦學先行者

2021年7月10日,已感身體不適的楊福家堅持主持了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生畢業典禮,這是他最后一次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典禮上講話。作為這所大學的校長、奠基人之一,他參加了幾乎每一次大型典禮。

在寧波,楊福家自復旦任教起融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新的實踐和成果。

“在‘以生立校’的教育理念上,我和楊先生完全一致。”寧波諾丁漢大學理事長徐亞芬回憶,學校創立前,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急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而中外合作辦學尚處在一片空白之中。2003年,時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的楊福家迎來了徐亞芬團隊的連夜到訪,一拍即合的他們當即決定攜手籌辦寧波諾丁漢大學。

“學生的頭腦不是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楊福家生前多次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在寧波諾丁漢大學,他親自閱覽并回復學生的來信,讓學生走上課堂講臺,開展小組合作調研,鼓勵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徐亞芬介紹,學校接待廳上曾有一句標語“一流的學術造就一流的人才”,經楊福家的建議改成了“一流的學術成就一流的人才”。從“造就”到“成就”,正是從批量生產畢業生的模式轉向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舞臺,這與“點燃火種”的理念一脈貫通。

“楊先生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學者,不管面對管理人員、教師、校工還是學生,他總是十分親切。”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沈偉其介紹,楊福家還專門捐出個人積蓄成立了“夢想獎學金”,激勵在第二課堂等方面表現出優秀潛質的學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