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31日,記者從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研究了磁通量浮現導致日珥結構橫移的物理過程,結果表明新浮磁通量會引發日冕磁場的不對稱性,在這樣復雜的磁場結構下,日冕中的暗條結構依然會發生災變現象。著名天文學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發表了相關成果。
太陽爆發,是太陽系中最劇烈的能量釋放過程,一次典型的爆發活動相當于幾十億顆巨型氫彈同時爆炸。而災變理論是解釋太陽爆發的主流理論之一,用以描述處于穩態的暗條結構在光球演化的驅動下逐漸失衡的物理機制。此前,云南天文臺林雋等人曾給出磁流浮現驅動太陽爆發的理論災變模型。
等離子體密度和磁場的演變研究圖。圖片來源:云南天文臺
“為了能理解復雜的太陽爆發過程,在更真實的物理條件下,研究磁流浮現能否導致暗條的災變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云南天文臺副研究員梅志星介紹,近期,他與碩士研究生陳雨豪、葉景博士等一道,開展了二維磁流體動力學數值模擬。在該模擬中,磁場結構沒有對稱性,因而磁繩可以在任意方向移動。
結果發現,當磁繩半徑較小時,磁繩可以在初始位置處快速調節到新的平衡,并且可以隨著磁場的浮現準靜態地演化,當磁繩演化至某一臨界點時,災變發生。當磁繩半徑比較大時,磁繩找不到任何的平衡。災變發生時,兩個電流方向相反的電流片以不同的形式形成,即當磁繩失衡后向上運動時,磁繩會拉伸周圍方向相反的磁力線使之相互靠近形成第一個電流片;當磁繩向周圍運動時擠壓了附近的磁場又會形成第二個電流片。兩個電流片內的磁重聯影響了磁繩的受力過程,最終造成了失敗的爆發。
這些結果表明,當磁場是非對稱的且考慮非無力場效應時,災變依舊會發生,其后果是磁繩的橫移或非徑向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