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今日聚焦!科技創新為農業注入強勁動力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發布十年科技創新成果

2022-08-10 16:21:30 科技日報


(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通訊員?李莉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加持。8月10日,江西省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會上,江西省農科院發布了2012-2022這十年科技創新成果,從這些成果不難看出,科技創新成了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據了解,江西省農科院全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兼職院士2名,享受國貼及省貼專家51名,碩士以上學歷占比60.7%,較2012年提高34.7個百分點;創新平臺大幅增加。投入近8億元改善科研基礎設施,建成了高安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和海南南繁育種基地,新建了江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及綜合實驗樓;全院新建國家及省部級創新平臺30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6個,建成水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個國家創新平臺,平臺總數較2012年增長了3.3倍;科研項目數量顯著增多。新增各類科研項目1000余項,其中國家各部委項目182項;爭取科研經費9.15億元,2021年全院到賬科研經費比2012年增加了50%;科技成果產出量質雙升。十年榮獲各級科技成果獎勵16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江西省科技進步獎44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上高層次獎項數量超過了建院以來的數量總和;授權專利286項,制定國家與行業標準、省地方標準100余項。

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十年來,江西省農科院聚力農業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了重要原創性成果68項。克隆出世界首個促進水稻與叢枝菌根高效共生基因,為水稻生產從品種源頭上實現減肥減藥的“雙減”目標提供了新思路;D1型細胞質不育基因,開創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新途徑;克隆及鑒定了水稻耐高溫基因、辣椒早熟基因、蘆筍性別決定基因等重要育種價值基因;領銜完成的國際“蘆筍基因組測序分析”計劃,構建蘆筍全基因組SSR數據庫;首創了國際領先的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術,育種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了2.5倍。瞄準“自主育成品種少,生產覆蓋率低”等問題,培育動植物新品種207個。“榮優225”“野香優航1573”“贛優735”“贛香占1號”等水稻優良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井岡蘆筍、贛椒、贛苦瓜等特色蔬菜品種,解決了蔬菜品質差、產量低等問題,培育的“井岡”系列蘆筍是全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解決了我國蘆筍種子長期依賴進口問題;培育的贛油雜、贛芝、贛薯等系列旱糧新品種已成為我省主要應用品種,其中“贛油雜8號”油菜品種創下我省實產單產新紀錄,是農業農村部主推主栽品種;“贛芝9號”“贛芝14號”穩固了江西作為全國黑芝麻第一主產省的地位;選育寧都黃雞和崇仁麻雞新品系9個,累計示范推廣5億只以上。聚焦農業生產難題,十年研發了綠色高效的技術模式超400項。研發的蘆筍設施避雨栽培技術,徹底解決南方蘆筍莖枯病危害嚴重問題;研創的碳基土壤改良劑、專用控釋肥等系列物化產品,為技術落地輕簡高效提供了措施保障;集成的耕地蓄水保肥、酸化土壤綜合防控等技術模式,解決了南方紅壤耕地結構變差、養分失衡和酸化嚴重等突出問題;集成創新江西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為確保農產品安全提供了源頭保障;構建的數10項畜禽產品無公害、綠色食品國家(行業)標準,在全國范圍作為產品認證標準被采信與應用。

聚焦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十年來,江西省農科院重點推廣應用了200余項技術,產生綜合效益超1500億元。組織規模最大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對接2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服務于全省87個縣市區。十年累計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2000余名,開展服務活動超10000人次,開展技術培訓活動800余期,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超10萬人次;示范推廣“三新”成果500余項,輻射帶動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園區、田園綜合體83個。大力開展訂單科研,由企業“出題”,專家“答題”,簽訂各類技術服務協議2000余項。“五優航1573”、野香優靚占等優良品種已成為我省農業龍頭企業的主打品種;“外七”“929”等2個優質稻品種通過加納國家品種審定,并在當地大面積示范推廣;“優質晚稻早種-連種”模式,實現了水稻雙季優質,極大地提高了米企效益;“生態能源農場修復模式”在贛州等地示范推廣,帶動農業種植節本增效、生豬養殖擴容等方面累計新增產值超4億元。

(圖片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