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環球微頭條丨地頭開“良方” 車間種“科技” 科特派鏈起了富民產業

2022-08-26 20:39:56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王謙虛


(資料圖片)

這兩天,定西市漳縣桑梓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盧愛軍顯得格外忙碌,他主持設計的“智慧服務”小程序進入研發的關鍵階段。

這款小程序為中藥材種植戶量身定做,農戶只要輸入自己土地的位置和想種藥材的名稱,App會根據數據庫里土壤、氣候等各種綜合因素“一鍵開方”,精準智能開出最佳的種植方案,供農戶選擇。

甘肅省定西市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素有“千年藥鄉”之稱,是甘肅省中藥材主產區和全國“道地藥材”的重要產區之一。2022年,定西市種植中藥材170萬畝。

“家鄉的中藥材發展得這么好,我覺得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我們大有可為。”盧愛軍說。

送科技、授方法、解疑惑……多年來,一支支科技特派員隊伍奔赴田間地頭,進村入戶,為農民帶去中藥材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向農民培訓適用農業技能,用實際行動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遇到科技難題。

把脈問診 科技服務團紓困解難

初秋的定西市漳縣金鐘鎮,天高云淡,風景秀麗,1400畝的當歸中藥材種植基地里,盧愛軍正在田間地頭,為漳縣金鐘鎮大莊村農民講解中藥材連種重茬導致的各種病蟲害防治辦法。

今年,高溫高濕氣候導致當歸等中藥材病蟲害相對較多,盧愛軍的培訓檔期排得滿滿的。

“要從根源上解決死苗爛根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土壤改良、種苗處理、田間管理三大環節。”盧愛軍說。

今年34歲的盧愛軍2015年畢業于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化學生態學專業,畢業后,熱愛“三農”事業的他選擇辭職回鄉,開啟了心系農民、情系農村的創業歷程。

回到漳縣后,盧愛軍先后成立控股公司,在漳縣石川鎮趙家莊村、大草灘鎮石咀溝村等村領辦各類合作社5個,帶領科技服務團隊積極推進公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服務,推進合作種植規模化。

“我們主要為農民提供土壤檢測、配方施肥、作物保護、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一站式全程種植解決方案。”夏秋季節,正是中藥材田間管理的重要時期,盧愛軍帶領科技服務團活躍在漳縣各鄉鎮的田間地頭,第一時間為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把脈開方”,多措并舉幫助農民減少損失。

“以前,種的當歸起病了,不知道用啥藥防治。”漳縣桑梓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包選明說,“自從有了科技特派員,再也不愁了,專病專治。”

在盧愛軍的“傳幫帶”下,包選明成了合作社真正的技術明白人,不但掌握了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而且對合作社社員經常開展培訓,社員個個成了“土專家”。

今年以來,盧愛軍帶領科技服務團累計對接涉及漳縣、岷縣等周邊縣區的新型經營主體近10多家,足跡遍布附近幾乎所有中藥材產區,服務面積10萬畝以上。

“今年漳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9萬畝,實現規模化種植格局,中藥材產業區域經濟優勢比較明顯。”漳縣科技局副局長汪東宏說。

日前,定西市漳縣科技特派員盧愛軍正在田間地頭,為漳縣金鐘鎮大莊村農民講解中藥材連種重茬導致的各種病蟲害防治辦法。頡滿斌攝

送技送智?智慧種植賦能鄉村振興

2019年7月,通渭縣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史兆輝正式以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了通渭縣清涼沅金銀花產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各鄉鎮金銀花種植的示范種植、技術培訓等。

“金銀花栽植模式分為散種型、立桿輔助型、籬架吊蔓型三種。”史兆輝說,散種長出來的金銀花產量低、品質不高,必須要推廣金銀花標準化智慧化栽培技術。

為了提高金銀花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2021年,史兆輝團隊先后開展了通渭縣金銀花“籬架吊蔓型”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抑制金銀花徒長枝條生長提質增效等科研項目。

“因為金銀花是半木質化的藤本類植物,我們用水泥桿和鋼絲搭起架子,讓藤蔓纏繞鐵絲向上生長,有利于提高透光率,增加光合作用,減少病蟲害,提高產量。”同時,史兆輝和團隊又大力推廣立桿輔助型栽植模式,這種栽植模式成本低,可操作性高,大受歡迎。

今年4月,《一種金銀花立桿輔助型栽植裝置》和《一種金銀花籬架吊蔓型栽植裝置》分別取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截至目前,史兆輝團隊已發布1項省級地方標準和4項國家新型發明專利。

3年來,史兆輝幾乎天天和金銀花“打交道”,在全縣11個鄉鎮132個村開展金銀花技術管理培訓100余場次,參加培訓人員1.2萬余人,累計培養農民專業技術員1000余人。

“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金銀花樹長得大,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史兆輝深有感觸地說,“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我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覺得很有成就感。”

2014年至2021年,定西市累計選派1017人次市級“三區”科技人才深入7縣區貧困村、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開展科技服務和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一支技術純熟、誠實敬業、年富力強、精干高效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崛起。

科技研發 提升企業創新服務能力

8月20日,在定西市隴西一方制藥有限公司中藥顆粒生產車間,科技特派員王富剛正在對中藥顆粒生產設備的改進方案進行實地測試。

在定西市隴西一方制藥有限公司中藥顆粒生產車間,科技特派員王富剛正在對中藥顆粒生產設備的改進方案進行實地測試。頡滿斌攝

2020年10月,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的鄉鎮干部王富剛,以一名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隴西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王富剛被派駐在技術項目部,在這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研究。

看到加工車間里的切藥機設備有些滯后,沒有專業的安全防護設計,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王富剛立即上網查閱資料、跟蹤分析,并組織技術項目部職工一起做實驗對比,經過一個多月的測試研究,王富剛提出了《往復式切藥機進出料安全防護》《轉盤式切藥機進出料安全防護》兩個技術創新方案。

“參數調整后,我先在電腦上進行3D建模,然后再實地驗證。就這樣循環往復了10多次,最終改造升級的切藥機投入使用。”王富剛說,“新設備創造性地使用了硅膠出料護板暨助力出料裝置,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隴西一方制藥有限公司技術項目部負責人蔣海龍說:“該技術的發明填補了廣泛使用的切藥機作業安全技術空白,進出料速度更快、安全等級更高,為企業提高效率、保障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工作之余,王富剛還積極研發串藥機、純機械自清潔機等先進機械,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我想把我的專業特長發揮出來,為家鄉中藥材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王富剛說。

隴西縣科技局副局長張海燕說:“近年來,隴西縣以企業需求、個人自愿的方式,選派14名科技特派員進駐13家中醫藥企業,有效地把特派員的技術特長與企業需要結合起來,服務企業發展。”

為發揮科技特派員“政策宣傳隊、科技傳播者、創新領頭羊”作用,今年6月,隴西縣14名科技特派員組建成隴西縣中醫藥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團,由王富剛任團長,對中藥材選種、種植、機械化、規模化生產、藥品生產、檢測、包裝、設計等進行技術指導,為全縣中醫藥產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目前,定西市1377名科技特派員通過積極開展示范和推廣,重點圍繞中藥材氣調倉儲、中藥材機械收獲、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作業等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全力提升優勢產業的科技含量。”定西市科技局副局長杜仙德說。

如今,隴中大地千余名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架起了農民增收致富橋梁,延長了中醫藥產業鏈,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