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眼下,2022年北京市全國科普日暨第十二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記者在北京科學嘉年華上獲悉,近年來,由北京市科協積極推動全市青少年參與的“科普中國飛天夢大課堂”活動,一直在國防、航空、航天、航海領域搭建青少年與科學家零距離交流學習的科普互動平臺。
【資料圖】
北京青少年提出5000余個問題
“科普中國飛天夢大課堂”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與北京飛行者航空航天科普促進中心、北京國盛航空航天科技發展研究院共同創辦,旨在聯合多位院士、科學家,組織全國青少年進行科學知識提問,由科學家以書信、科普視頻等形式做出回復,進行科普互動。
自活動開展以來,各省、市科協積極組織青少年廣泛參與。其中,在北京市科協的推動下,北京市青少年積極參加“科普中國飛天夢大課堂”活動。截至2022年9月10日,北京市小學生共計提出5209個問題,院士專家們對月球地形地貌、黑洞特征、航天員素養、火箭控制、飛機軌道等問題進行了認真解答。
小朋友提問集錦(部分)。
院士回復鼓舞“小小航天迷”
一年級的馬銘軒提問:“月球地形地貌特征什么樣子?月球表面為什么這么多撞擊坑?”
六年級的李金澤提問:“為什么從地球看月球永遠只能看到正面?”
這兩位北京的小朋友非常幸運地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的回復。
在2022年4月24日播出的“科普中國飛天夢大課堂”科學家直播第一集《我們的月球》中國航天日特別節目中,歐陽自遠院士回復了包括馬銘軒、李金澤在內的5位同學的問題。全國各地多名中小學生收看了這場節目,節目吸引和鼓舞了許多“小小航天迷”。
觀看節目的孩子被激起了崇尚科學的熱情,一名小朋友在觀后感中寫下:“這堂課讓我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夢,飛天夢,我的夢,我要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向著星空前進。”
有熱心家長表示:“這次歐陽自遠院士飛天夢大課堂的直播,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節難能可貴的科學課程,不僅為孩子在天文知識方面答疑解惑,還在孩子心目中種下了做天文家的夢想,助力孩子更加主動去探尋科學知識的奧秘。”
稚嫩筆觸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
與院士專家直接交流,點亮心中的航天夢,是青少年們夢寐以求的幸事。當夢想成真時,他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年級的王君天一直有個疑惑:“火箭上沒有駕駛員,它的正確飛行是怎么控制的?”在得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副書記李光亞的權威解答后,小朋友用稚嫩的筆觸和話語表達了對專家爺爺的感激之情。
“今天收到了您的回信,我非常開心。”王君天小朋友寫道,“感謝您向我解釋了火箭的自動駕駛技術。我學到了火箭的飛行需要感知機構、計算機構、控制機構。我也知道了幾個機構一定要好好配合,才能使火箭正確飛行。雖然有些地方我還不太明白,但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也會去查詢一些知識。”王君天小朋友還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您一樣,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我的貢獻。我最近正在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本書,名字是《太陽系度假指南》。我希望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去太空旅行。”
一年級的孟芷萱對于“中國最先進飛機是什么,有什么優勢”非常好奇,2022年新春佳節之際,她的疑問得到了海空衛士王偉的愛人阮國琴上校的解答,這讓她非常激動。
“在今年的除夕夜,當得知我在‘科普中國飛天夢大課堂’的提問得到了您的親自解答,我非常激動。我了解了我們的國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飛機,其中殲-20、運-20、國產大飛機C919是我們最熟悉的。您不但給我講解了它們的優勢,還播放了它們的影視資料,讓我對它們有了更形象、深入的了解。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也能像您那樣身穿戎裝,英姿颯爽,為祖國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孟芷萱同學激動地寫道。
(北京市科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