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郁金泰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程煒團隊,在一項納入30余萬人群隊列的研究中發現,抑郁癥可增加51%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而其中積極治療人群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顯著低于未治療人群。因此,應及時進行抗抑郁治療,從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相關成果發表于《生物精神病學》。
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調查了354313名50歲至70歲的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11.9年,對不同抑郁癥病程及其治療和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的機制作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首先以健康人群為對照,發現患抑郁癥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增加了51%。隨后將人群限制在4萬余名抑郁癥患者內部,對比了采取抗抑郁治療和不采取治療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發現采取抗抑郁治療人群的發病率降低了31%。當按照阿爾茨海默病亞型分組時,團隊發現,抗抑郁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血管性癡呆和其他癡呆。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種類的發病機制不同。
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抑郁持續嚴重型、持續溫和型及進展型3種病程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分別增加了79%、98%和195%,而抑郁癥緩解亞組的發病風險并不比健康對照組高。通過進一步將抑郁癥群體分為治療組和不治療組,團隊發現,盡管進展型抑郁癥患者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增加得最多,但采取治療后,其風險降低程度也最大,平均降低了49%。持續溫和型抑郁癥患者治療組相比于未治療組的發病率也有所降低,平均值為29%。然而,持續嚴重型抑郁癥患者的治療組與未治療組相比,發病風險無差別,提示治療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效果不佳。
“該研究確立了抑郁癥病程軌跡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關系,并且提出抑郁癥患者及時進行抗抑郁治療將有助于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郁金泰補充說,“因此應積極預防抑郁癥,罹患抑郁癥的人群則應及早治療。”(張雙虎 黃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