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拓撲絕緣體內奇異量子效應室溫下首現
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一種鉍基拓撲材料時,首次在室溫下觀察到了拓撲絕緣體內的獨特量子效應,有望為下一代量子技術,如能效更高的自旋電子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也將加速更高效且更“綠色”量子材料的研發。
(相關資料圖)
“最”案現場
希格斯玻色子質量分布獲迄今最精確測量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緊湊渺子線圈(CMS)國際合作組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分布——“寬度”作了迄今最精確測量:3.2兆電子伏特。這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但比此前測量更精確,此前測量僅指出其寬度必須小于9.2兆電子伏特。
科星閃耀
可重編程材料實現選擇性自組裝
創建自動化結構或機器的過程至今仍是自上而下的,需要人工、工廠或機器人進行組裝和制造。然而,大自然組裝的方式普遍是自下而上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人員引入了可涂覆于機器人立方體的磁性可重編程材料,讓它們自行組裝。過程的關鍵是使這些磁性編程對它們連接的對象具有高度選擇性,從而自組裝成特定的形狀。
驀然回“首”
準粒子構成的物質第五形態首次創建
日本科學家創造出了首個由準粒子構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最新研究將對包括量子計算在內的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BEC被稱為物質的第五種形態,其他四種分別為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并列,目前大多數BEC由普通原子制成,由奇異原子制成的BEC還沒有實現。
技術刷新
四足機器人“自學”成出色守門員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西蒙弗雷澤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聯合機器人團隊最近創建了一種強化學習模型,能讓四足機器人以守門員的身份高效踢足球,由于該模型可提高四足機器人的敏捷性和身體能力,因此這些機器人還可用于處理完全不同的任務,例如搜索和救援任務。
可抓取多種物體的“象鼻機器人”問世
韓國機械與材料研究所宣布已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能夠進行所有抓取動作的抓手,其靈感來自象鼻。其可利用柔軟的結構、可拉伸的薄壁和允許抓手改變形狀的電線,通過捏吸融合機制抓取物體。
(本欄目主持人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