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特別提出,“集中建設育苗工廠化設施。”可以說,中央不僅高度重視設施農業,而且高度重視“育苗”這一關鍵環節。
【資料圖】
育苗工廠化設施,就是集約化育苗場或智能化種苗工廠,是以生產商品種苗為主要任務的溫室設施。對育苗場或種苗工廠來說,種苗就是最終的商品,因此,常稱為商品種苗。商品種苗是和自用種苗區分的概念。
中央一號文件為什么會專門提出集中建設育苗工廠化設施?是因為種苗對于其所對應的產業來說,是提質增效的關鍵,是持續發展壯大的關鍵,更是農民在已有產業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增收的關鍵,是以蔬菜等園藝作物為抓手的脫貧地區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可以說,專家們和產業界一致地看到了這個問題,中央才會如此明確地提出來。
我國常規種植的蔬菜有茄果蔬菜、瓜類、葉菜、豆類、根莖類、白菜類、甘藍類等12個主要大類200多個具體品類。在這些主流品類中,無論是露地種植還是在溫室大棚里種植,約70%都適合集中育苗再移栽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葉菜和茄果類蔬菜,以及對脫毒避免退化要求高的馬鈴薯等薯芋類蔬菜,集中育苗后再移栽定植生產,已成為蔬菜產業化發展的必要且基本技術模式。育苗后再移栽,可以稱為兩段式栽培,即把整個種植周期分解為育苗和定植后種植兩個階段。本質上,這是對種植業工藝的工廠化改革。
為何這樣講?我們知道,工業化的根本要訣是,生產對象(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移動,作業點位(包括人工和機械設備作業的點位)固定,在此前提下實現流水線作業,提高作業熟練度和效率,減少人和生產設備的移動以節省時間,確保針對作業對象操作時過于集中而導致空間受限。同時,也是集約(集中和節約)的基礎前提。可以說,流水線對可移動對象的生產,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是數倍以上的。1913年,創造第一個工業流水線的福特汽車,通過這一方法使單臺車的生產時間由12.5小時縮短到1.5小時,每臺車的價格從上千美元降低到260美元。成效之顯著不需言表。能不能把工業化的理念應用在種植業上呢?單株產出價值相對較高的花卉和蔬菜作物,便進入了創新者的視線里。他們發現,整株都移動,單價太高,但把苗期單獨分出來,讓它移動作業,集中管理,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大的流水線邏輯。就是把“苗”集中在一個區域里,實現了“苗”這個階段在育苗場里的定點生產。于是,“商品種苗”“穴盤種苗”這個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率先誕生,并逐步推廣到全球。
可以說,種苗商品化、集約化,是工業化理念在園藝植物種植中的具體運用。
隨著種苗生產技術的發展,今天,種苗給種植業帶來的提質增效作用已形成全方位的效果。集約化種苗比零散自育苗規模大,生產成本更低,生產周期更短,生產效率更高,種苗更健壯。這樣的種苗,帶給種植農戶的,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產量,更好的果實品質,更高的銷售價格,更少的病害,以及后期種植階段更低的植保等管護成本。商品種苗有條件全部在設施中生產,季節得以提前,使果實上市獲得更多的搶時優勢,使早上市階段的銷售價格進一步提高。可以說,工廠化設施中產出的商品種苗,在提品質、增效益兩個方面對農戶起著巨大的作用,從而也對整個產業起著重要的提質作用。以茄果類蔬菜為例,使用商品種苗和農戶自育苗或直播相比,對整個生產季而言,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成本降低5%以上,產量提高15%以上,果實損耗率降低2%以上。綜合而言,增效達22%以上。以同等銷售價格計,增效22%就代表著增收22%。以露地種植每畝地年收入1萬元計,可增收2200元。這對于廣大菜農來說,無疑是非常可觀的。
提質帶來增效,增效帶來增收。但是,眾所周知,我國蔬菜商品種苗供給量不足需求量的25%,優質商品種苗的供給量更少,不足10%。也就是說,大多數農戶都用不上或沒有用上商品種苗。換句話說,大多數農戶因為沒有用上商品種苗,無形中每年每畝地損失了2000元左右的收入。放眼一個擁有15萬畝菜田的蔬菜大縣,如果沒有優質的商品種苗供應給農戶,那么,農戶每年收入就減少了3億元。這個3億元又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這個縣的一產收入少了3億元。如果按戶均3畝地計算的話,相當于5萬戶菜農每戶純收入可以增加6000元,但沒有增加,等于減少了。當然,這種減少是無形的,是不對比根本感受不到的。
正是因為種苗如此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重要的環節,在設施農業、設施蔬菜轟轟烈烈的大發展中卻沒有被各地政府普遍地重視起來,中央一號文件才專門予以強調吧?
真心期待我國500多個蔬菜大縣都能真正重視起種苗產業,集中力量發展育苗工廠化設施,讓農戶能用上優質的商品種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強農、助農、惠農。
適合育苗移栽的主要蔬菜:
(作者張躍峰系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設施農業分會主任委員、北京華農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中宇瑞德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