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魯晨陽 鮑曉紅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11月23日,記者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該集團大渡河庫壩中心運用波束技術、側掃聲吶、水下探測機器人3種水下監測“神器”,以組合創新成套輸出的方式,聯合開展大渡河深溪溝水電站大壩水下檢測工作,通過3種先進技術在性能上的優勢互補,同時獲得大壩水下水工建筑物及位置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全面信息,讓復雜的水下環境變得更加“透明”,為全面掌握大壩壩前淤積、泄洪閘沖刷以及泄洪洞出口運行情況提供技術支撐。
圖為職工運用監測設備開展水下檢測工作。
深溪溝水電站位于大渡河峽谷區域,近壩區兩岸山體聳立,衛星信號較弱;水電站三臺機組同時發電,尾水流量達到了1600立方米每秒,水流湍急,傳統人工下潛探測危險大、難度高。該中心經過多次研究,決定采用多波束探測技術、側掃聲吶、水下無人潛航器聯合的手段進行檢查。
該中心檢測小組積極發揮3種不同測量設備優勢,針對性開展水下檢測工作,采用多波束水下探測技術對大壩壩前區域進行全覆蓋檢查監測,對壩前、泄洪閘下游流道及消力池以及泄洪洞出口進行普查,生產三維數字化水下地形成果,查明壩前淤積情況、泄洪閘下游流道及消力池和泄洪洞出口沖刷情況;采用側掃聲吶系統作為多波束探測系統的重要補充,對壩前、泄洪閘下游流道及消力池以及泄洪洞出口進行全覆蓋掃描,對混凝土表觀完整情況進行普查;重點區域及多波束聲吶普查有缺陷區域,采用觀察型水下無人潛航器系統搭載水下高清彩色攝像頭、二維圖像聲吶等,對缺陷和異常逐一詳查,對缺陷尺寸進行量化,描述缺陷規模以及分布情況。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水下檢查技術實測數據及成果資料,對圈定的異常位置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混凝土缺陷的規模、類型、深度等參數,為水電站水庫大壩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
(圖片由國家能源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