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科創引航塑生態 代表委員建言中國船舶行業發展

2023-03-09 15:32:29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王春

2023年全國兩會上,航運成為兩會熱議的話題,多位中國船舶人大代表建言。如何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降低綠氫制備成本的發力點在哪里?海洋裝備技術的發展方向在何處?這些問題勾勒出廣闊的產業前景。


(相關資料圖)

大國造船,向海圖強。中國船舶集團供圖

“大力發展海洋氫能產業,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保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潔能源安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七一八所副所長郭建增表示。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綠電制綠氫已經成為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共識。但是,綠氫制備產業發展仍受到限制。目前,綠氫的規模供應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綠氫的生產地通常是在風光資源豐富的“三北”偏遠地區,而使用地則是在人口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或工業區,目前還尚未建立完善的氫氣儲存和輸運網絡渠道。此外,制氫部分關鍵技術還需要依賴進口。

“我國應抓住世界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通過自主研發突破海上制氫技術的瓶頸,解決關鍵技術,率先開展海洋涉氫應用,做實做強做優海洋氫能實體經濟,并推廣至大規模海、陸氫能應用,從而打通氫能產業上游綠色制氫、中游大規模氫能儲運、下游規模用氫的全產業鏈條”,郭建增呼吁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各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共同加快推動海洋氫能開發建設。

他提出三方面的具體建議:一是加快演示驗證,推動可復制、可推廣的海上制氫示范工程落地。利用產業帶動科研,選取海洋氫能應用典型場景,對裝備進行充分驗證并擇機推動應用落地。二是加強資金支持,鼓勵綠氫制備產業和商業應用探索。沿海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海洋氫能的政策扶持,對進入海洋氫能產業的企業實施獎勵制度,在海洋氫能產業鏈裝備關鍵共性基礎技術攻關、核心系統與設備研制、研發保障試驗驗證平臺建設和典型裝備示范應用等方面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引導社會資本,形成多元化市場格局。培育綠氫制備產業的新賽道、新內需,鼓勵商業應用,探索多種市場運營模式,打造類似“碳市場”的“氫市場”。設立市場化運作為主的省級海洋氫能經濟創新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運營海洋氫能產業投資基金,完善海洋氫能產業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深海”領域無疑是一個新的突破口。科技興海、產業強海,兩會代表委員率領科研隊伍,正在努力抒寫“海洋強國”奮進的故事。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國家對深海空間安全、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更加重視,深海礦產開發裝備技術的研究顯得尤為緊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集團七〇二所副所長葉聰表示,當前,我國深海礦產開發面臨資源依存度高、國際競爭激烈、尚未掌握開采核心裝備技術等問題,為此建議政府部門、企業加強對我國深海采礦領域的重視,加快發展深海采礦裝備,助力國家戰略資源自主可控。

結合我國深海礦產開采現狀以及存在的障礙,葉聰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完善深海技術發展管理體制,加強統籌深海采礦裝備技術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強化深海裝備技術自主創新,重點突破薄弱核心系統設備研制。三是系統推進深海礦產開發活動,加快形成規模化開采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集團七〇二所研究員胡震首次參加全國兩會,在深感榮幸的同時,也感到責任與壓力并存。此次,他帶來的提案也緊密關聯推進加快我國深海裝備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強深海技術領域科研平臺的建設、海洋裝備的產業化發展。胡震建議,我國要加快啟動深海裝備重大項目,形成裝備牽引;要設立深海技術科學領域國家實驗室,形成創新載體;要完善深海裝備的應用與產業化體系,形成產業鏈條。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