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數字經濟的底座,貫穿整個軟硬件生態和應用場景。眾所周知,高端芯片設計、先進制程芯片制造等核心技術及配套的設備、材料,長期被美、日、韓、歐等發達經濟體壟斷,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芯片行業的不斷重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金、人才涌入,芯片設計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芯片制造不斷向先進制程邁進,核心設備和關鍵材料自給率穩步提升。
中國擁有豐富的下游應用場景、廣闊的市場空間、長期的政策、資金及人才支持,長遠來看,國際環境的變化并不會阻止中國芯片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反而會加速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中國芯片的發展需要耐心和信心。
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創新中心、本應科技聯合編制了《2021集成電路產業圖譜及區域發展白皮書》,來助力芯片產業的發展。《白皮書》以芯片為主題,深入研究了芯片行業國內外現狀、國家及地方產業政策、產業鏈圖譜及競爭格局、各區域產業發展,同時結合發達國家產業發展路徑,為芯片產業提出五條發展建議。通過梳理行業新技術,洞察產業發展趨勢,支持國家“十四五”期間芯片產業發展。對于芯片生態圈廣大參與者來講,《白皮書》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國內外芯片產業市場現狀
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并未受到疫情沖擊,線上辦公與居家工作學習需求的增加,推動了電子產品等消費行業的增長,使得全球半導體行業營收未受疫情影響而下滑。2021年受益于世界經濟發展恢復、汽車產業急速恢復、5G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國內外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創歷史新高。
國內芯片產業資本市場表現
全球芯片產業鏈競爭愈演愈烈,盡管我國距離芯片產業成熟尚需時日,但基于“自主可控、換道超車”等共識,國內對芯片領域的投資保持較高活躍度。
初步統計,2020年,國內芯片行業總投資案例數及總融資規模與2019年相比增幅較大,2021上半年的投資案例數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注冊制對于芯片行業等新興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改善作用十分明顯。科創板推出當年,上會審核的芯片相關企業共計17家,上市板塊的分布由原來的創業板主導,變成了科創板主導。2020年,芯片行業上市公司更是實現數量與股價雙雙爆發增長。
中國芯片產業全景創新圖譜
傳統行業研究手段往往能發現細分行業巨頭,但是無法從全局視角透視產業發展。阿里云加速器聯合本應科技利用機器學習及大數據手段,綜合考量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資本關注度,挖掘出芯片產業鏈企業近萬家,并列舉各細分賽道的典型企業及數量。
芯片產業創新圖譜覆蓋六大領域、50余個細分賽道,真正實現了從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芯片測試、芯片設備、芯片配套材料及芯片下游應用的全領域覆蓋,實現一圖全覽國內芯片產業。
國內外芯片區域創新指數評價
芯片區域創新指數(以下簡稱指數)以公開的宏觀經濟、科技創新數據為出發點,采用定量手段對國內外區域的芯片產業創新程度進行評價。
指數形成主要包括宏觀環境、創新成果及創新主體等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利用上億條公開基礎數據計算創新指數,并通過分析指數結果發現各區域的芯片產業科技創新程度。
國內芯片產業創新實力較強的省市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同經濟發展呈正相關,芯片產業仍面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其中,廣東、江蘇、上海與北京為第一梯隊,發展優勢明顯;浙江、四川、安徽、福建、山東、陜西、湖北、重慶與天津等為第二梯隊,已有一定的集成電路產業布局基礎。
國內芯片產業分布格局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分布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帶,近年來以武漢、成都、西安、重慶等重點城市為中心的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有望成為新的芯片產業支柱地區。
總體而言,芯片設計企業主要分布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基本與各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和制造業密集程度正相關;長三角地區產線占全國一半以上,是國內產業鏈最為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產業基地;封測行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內,而配套設備和材料產業分布相對較為分散。
對芯片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我們分析總結國外芯片產業發展經驗、思考歸納了中國自身的優勢,并提出針對芯片產業發展的五條切實建議:
(1)加強國內產業鏈上下游廠商的合作;
(2)新架構彎道超車,開源降低成本;
(3)加大人才培養,打破學科壁壘;
(4)發揮引導基金杠桿作用;
(5)以龍頭牽引加快產業聚集。
阿里云創新中心簡介:
阿里巴巴是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唯一互聯網企業,阿里云創新中心2015年設立,是阿里巴巴旗下科技類創新服務平臺,一直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和云上加速發展。為創企提供基礎創業服務、線下基地入駐、深度孵化加速、投融資、數智化轉型等服務。
發展至今,阿里云創新中心已經累計服務超200萬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全國32個城市落地60個阿里云創新中心線下基地,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4個,省級創新平臺7個。創新中心聯合200多家創投及創服機構,累計為服務企業融資超千億元。
針對特定行業主題的高成長創新企業,近600家頭部創新企業加入成長加速計劃,92%的企業與阿里業務累計對接超3000多次,76家企業成為簽約伙伴,共創聯合解決方案,2/3的企業加入后獲得后續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