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洛南縣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依工興農紀實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萬象更新。本報記者走進洛南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專題采訪了洛南縣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創建“全面建設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發展生態區”的真實情況,探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目標鮮明的產業發展方向催人奮進
洛南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項目,是2017年7月由洛南縣人民政府聯合陜西環亞源環保集團共同發起投資,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以打造“百年產業、千億產值、百億稅收”的創新驅動產業為目標的陜西省“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是省、市、縣生態環境治理和資源綜合利用類重點建設項目,也是蘇陜協作民營經濟項目中的典范型項目,是退役軍人創業創新中的示范工程項目,是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的標志性項目。
該項目由陜西環亞源環保集團做為投資主體,并進行資源整合,開展園區開發建設,延鏈補鏈,招商引資,目標是在推動園區大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鄉村大發展,以工促農,企業興農,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發展。
產業園座落在洛南縣永豐鎮衛東片區的丘嶺山川之中,工業用地約2平方公里,囊括原衛東三線建設時期的“四廠一院”,總投資120億元。產業園區內設十個生態區,將由數十家入園實體企業、數百家商貿公司、個體工商戶分類組成。產業園以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共享的全國城市礦產命運共同體”為主導,以環亞源銅業及其固危廢綜合利用項目為龍頭,引領入園的環保企業走集約化、規范化、集體化生產發展之路,延伸產業鏈條,最終形成一個高科技、高融合、高產能、高效率的有色金屬環保產業聯盟經濟圈,并以此帶動周邊十里八村乃至整個洛南的鄉村振興發展,將未來鄉村美好生活藍圖一步步鋪設到了老百姓的田間地頭。
濃厚的家國情懷鼓舞人心
走進產業園區,你會被環亞源獨有的企業文化所感染,你會被產業園的文明所感動。在園區大門門頭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紅色電子標語醒目奪人。園區內巨幅銅質毛主席雕像,讓人肅然起敬。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公司董事長金竹林先生為了讓全體員工牢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而特意鑄造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所有員工必須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聽黨話,跟黨走。
走近三線廣場,一座三面紅旗和火炬的雕塑上刻印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和“弘揚三線精神,振興民族工業”的勵志語錄;另一座雕塑上刻有“三線精神永放光芒”,兩座雕塑遙相呼應,時刻提醒全體員工要發揚三線精神,敢于吃苦,勇于創新。在廠房背后的山坡上紅色巨幅標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它時刻提醒全體員工要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整個產業園區不覺讓人感受到洛南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是一家重視企業文化和文明建設的企業。董事長金竹林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企業文化是永遠不能替代的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取勝靠的就是人才和文化。”公司不僅營造園區的文化氛圍,還創辦了自己的報刊《環亞源資訊》,把它作為對內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藝術熏陶的陣地,對外作為宣傳企業發展、加強相互溝通的窗口。除此之外,公司還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邀請市、縣專家來園區講學、研討、相互交流。如2021年公司隆重舉辦了“牢記囑托致敬黨旗‘環亞源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評選、頒獎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激勵效果。在如何處理好企業與農村的關系時,他說;我是農民的孩子,1976年2月出生在江蘇省興化市,15歲初中畢業后就跟著師傅學銅制品的加工,后來當了兵,上了大學,畢業后又回到家鄉,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對農村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了解農村,更了解農民,也知道如何和睦相處。因此,自己一直思考著怎樣才能為貧困地區的農民辦點實事,為國家扶貧政策的貫徹落實作點貢獻。2017年2月在招商會上,巧遇洛南縣政府招商局的同志,在會議期間就達成了初步意向,后經多次考察與協商,當年7月正式簽定協議。在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的選址上,堅決選定當時尚未脫貧的永豐鎮衛東“三線建設”舊址片區。這里的老百姓還沒脫貧,他們脫貧致富的欲望強烈;因為這里有“三線精神”的紅色基因,有工農融合,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優良傳統和堅實基礎。
產業園區創建過程中,公司在與當地政府和村民的關系處理上,始終堅持“以誠相待,工農互助,共同發展”的原則,急農民所急,幫農業所需,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公司的《產業園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第十三章明確提出該項目要推動當地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就業振興、產業振興、文旅振興、生態振興的目標任務。五年來,公司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抓任務落實的。公司的努力付出,當地老百姓是有深切感受,所以對公司正在建設的項目全力支持,工農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工農融合綠色發展已初顯規模
產業園區創建五年來,已順利完成了一期二期建設,共完成一期項目投資10.23億元,二期項目投資10.1億元,累計實現產值23.1億元,上繳稅款1.28億元。
2020年3月20日,首批30塊共重60噸的銅錠產品在粗銅吹煉車間成功出爐,標志著歷經兩年多建設的洛南環亞源銅業正式建成投產。8月26日,陽極銅精煉生產線正式投產運營,日產306塊,重約120噸的高純度陽極銅板成功出爐。11月5日,危廢處置回轉窯車間正式投產,日處理危廢可達600噸,并從危廢物中提煉回收可利用的稀貴金屬價值極高。這三個車間的投產運營,標志著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項目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面對取得的成績,集團董事長金竹林說:“環亞源環保集團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支持,特別是離不開周邊村民的支持和參與,我們必須回報社會,扶助村民,這是一個企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21年7月22日晚至23日凌晨,洛南縣遭遇到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史無前例。環亞源人在抗洪自救的同時,伸出援手,第一時間組織員工火速將周邊被困群眾安全轉移到公司大禮堂和職工食堂,并緊急采購生活物資妥善安置受災群眾560余人。在災后重建中,調運工程機械20余臺,幫助災區群眾疏通河道,修復河堤,重建家園,共計長達二十多天。
2021年歲末,西安疫情暴發,洛南縣也采取了最嚴厲的防控措施,環亞源人再次義無反顧的加入到抗疫大戰之中,洛銅物流公司義務承擔起疫情期間全縣生產生活物資運輸任務,出動大型半掛貨車六輛,遠涉運城、南陽、靈寶、壽光、邯鄲等城市,累計運送米面糧油、水果蔬菜、禽蛋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達1256噸,行程數萬里,全部為免費服務。洛銅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統一負責聯系調配社會車輛49輛,并積極協調貨物、物價及運費等相關事宜,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洛銅物流公司不賺取一分錢,此舉感動了很多人。2022年元月10日下午,洛南縣畜牧業協會一行給洛銅物流公司設在縣城的“洛南縣疫情生活物資調運中心”的工作人員送來了慰問信和慰問金。畜牧協會負責人緊緊握著公司總經理的手激動的說:“謝謝物流公司!謝謝金竹林董事長!是您們的愛心車隊和無私奉獻挽救了我們畜牧養殖企業,不僅保證了飼料供給,而且及時將禽蛋肉產品外運銷售,真是困境見真情,天寒暖人心啊!”據統計,近五年來,環亞源在助農、促農、鄉村振興工作中所做的工作,大量數據和事實有力的證明環亞源環保集團在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所作出的貢獻。
截止目前,公司現有在職職工460人,通過上崗培訓的本地農民占90%,平均工資每人6500元/月,年發放農民就業工資3200余萬元。2019年至2021年累計發放在職農民工工資1.1億余元。自2018年3月起至今,項目建設期間每年通過勞務輸入不在職的臨時農民工600余人,累計發放臨時農民工工資8640余萬元。公司自2019年10月起,帶動周邊農戶從事廢棄資源回收行業73家;帶動扶貧農戶畜禽養殖、蔬菜種植、豆制品加工13家,農民新增收入數百萬元,并將形成民宿、餐飲、集市等由工廠職工家屬、當地村民、外來客商組成的工農融合特色集聚街區。在環亞源生態島項目建設期間,公司根據當時周邊村莊老百姓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逐一解決。一是農村改水改廁存在的糞污清理不及時、不干凈的問題,先后利用園區排污管廊鋪設新增農村排污管網17200米、新建引流凈化循環水池4座及相關環保裝置4臺套,讓周邊4個村莊3000余農戶家庭與園區進水管網相連,徹底解決了吃水問題,用上了自來水;二是礦區生態治理問題,三年來,環亞源充分利用環保技術優勢,恢復林地近3000畝,栽種國槐、側柏等各類樹木20多萬棵,修復荒地、尾礦渣場2000余畝,并讓老百姓種上了金銀花、銀翹、煙草等各類經濟作物,荒坡變成綠地;三是農村百姓居住問題,過去數十年上百戶農民分散占用居住在原三線廠區,80%的房屋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廠區畜禽糞污臭氣熏天,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景象。在地方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公司根據實際情況統一規劃,讓130余戶老百姓搬出了散臟亂危房,集中住進新建小區安置房。
唯有綠色發展,走“雙碳”路徑才能造就高質量發展。正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從根源上用好綠色發展這把金鑰匙,統籌推進資源再生、污染防治、科技創新,才能讓相關產業發展的剛性需求由壓力轉換為動力,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充分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贏。環亞源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全力推動園區環保產業綜合開發,通過固廢回轉窯焚燒去除有害物質生成有價渣料,進富氧側吹爐吹煉生成冰銅、粗銅、合金銅,轉入回轉式陽極爐精煉成銅陽極板,利用先進的加工處理設備設施和環保裝置,將廢料中的有價金屬吃盡榨干,將危險廢物變成綠色無害有價產品,年處理利用含銅廢物達30萬噸、含鋁廢物10萬噸,避免了對周邊土壤、大氣、水體的危害,實現廢棄物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通過“企企合作”的方式,投資4.3億元實施太陽能廠房屋頂光伏電站、光伏制氧、光伏制氫等系統性節能減排項目,建設12MW光伏發電,年可發電1400余萬度,光伏制氧每年240萬立方,光伏制氫480萬立方,年減排碳22600噸。
企業與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西北礦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與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大學生實習基地。組建了園區實時環保監控系統,確保工業廢水零排放、銅加工灰渣循環利用零排放、煙氣回收達標排放,與傳統工業模式相比,園區有色金屬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能耗遠低于國家標準,實現真正全年減排降碳,讓綠水青山常駐,讓周邊村莊常新。昔日的工業“廢墟”已經成為綠水青山的生態景區,實現“綠”、“工”、“農”、“游”的融合發展。從而形成集鄉村旅游、三線文化、科研教育、休閑民宿為一體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帶動周邊餐飲、特色產品等快速發展,真正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產品紅利。
天道酬勤志向高遠 壯志雄心雁高飛
環亞源環保集團董事長金竹林先生在出席產業園關于全面建設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發展生態項目推進會時講到,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針對新時期“三農”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工農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立足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著眼民營企業特色優勢啟動了“萬企興萬村”行動,要求企業到鄉村投資產業,參與鄉村建設,舉辦社會公益事業,助力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這是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環亞源環保集團過去幾年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作出了一些成績,也得到了當地百姓和上級政府部門的好評。但與具體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下一步,集團將制定和完善《全面建設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明確目標任務,一定要把企業興農、鄉村振興工作落到實處。
公司要在國家戰略目標的框架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發展總體要求,以“就業振興、產業振興、文旅振興、生態振興”四個振興為抓手,以工業企業的優勢,補齊洛南縣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在當地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以企業所在地永豐鎮各村為主,以原衛東“四廠一院”周邊7個村為中心,逐步形成向全縣其它村鎮輻射的格局,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基本形成“就業全覆蓋、產業大發展、文旅大興旺、環境更美好”的鄉村面貌。
與洛南縣縣域工業集中區管委會、鄉村振興局、永豐鎮黨委政府簽署“工農融合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農民就業創業環亞源服務中心”,由環亞源具體實施并開展農民就業創業培訓。先期將東湖村、太平村、李源村、火寨村、劉村、趙川村以及柏峪寺茶房村7個村納入鄉村振興范圍。實現入園企業“一對一”結對幫扶,派駐企業村主任,從農民就業創業、農業增收、農村建設三個方面出發,開展并實施振興計劃。推動鄉村產業融入工業元素,并根據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趨同的特點,推動鄉村產業科學合理布局,推進工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互補”,促使鄉村振興隨著工業元素植入,而更具特色、更加美麗、更好發展。公司計劃對園區周邊村鎮因原三線企業及后來的化工企業、制藥企業、防水材料廠、沙石廠、養殖場等企業對林地、山地、農田、河流、水庫的污染和破壞進行徹底修復治理。計劃恢復林地2000畝、改造平整土地1500畝、修復機耕路15千米、修建灌溉水塘及配套設施20套、安裝太陽能路燈500個,綠化面積達到70%以上。為每個村建2處垃圾處置回收點,為每個村的衛生室、村小學、幼兒園、敬老院等社會公益機構提供一定數額的資金支持,使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美麗宜居鄉村目標基本實現。
鄉村振興既是宏偉的戰略目標,也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我們堅信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一定會在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的大考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崔偉 郭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