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資料圖)
“應該正確認識‘雙碳’目標背后的邏輯以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秘書長李政日前在2022年施耐德電氣“數字賦能,全程減碳”創新峰會上說,“雙碳”目標的本質就是要占據綠色經濟的制高點,倒逼各產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將創造巨大的市場機遇。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話題,對產業及企業而言,減碳不僅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認為,低碳轉型不僅是一種責任,也要考慮經濟發展;不僅要注重短期目標,還要樹立長期攻堅思想。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的計算,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升溫控制在2℃和1.5℃的目標,僅中國能源系統轉型所需的投資成本就將達到100萬億元到138萬億元之間。對于企業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事實上,產業及企業的低碳轉型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原司長周長益認為,考慮到我國現在的碳排放總量,要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我國將成為全世界減排最快的國家。“隨著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將不斷提升,產業鏈對減碳的要求也愈發嚴格,落后的企業將面臨喪失市場機會的風險。”
“面對‘雙碳’目標,企業首先要思考如何在推進低碳轉型的同時保障業務的發展壯大,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減碳。”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強調,只有這樣踐行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雙碳時代的先鋒。
當前,隨著減碳進入實踐階段,各界的焦點已從為何減碳轉變為如何減碳。對企業來說,僅考慮自身減碳是不夠的,也要推動全產業鏈伙伴協同減碳。
“碳足跡廣泛存在于產品和資產的各個環節,加速減碳的關鍵在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尹正指出,全程減碳需要專業的工具和人,即軟件和服務。軟件可實時采集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數據,并以算法實現跨平臺的實時反饋和優化,促進產業鏈的協同減碳。而服務則提供專業人員和經驗,是企業推進低碳轉型的重要保障。
當然,單純依靠政策和技術顯然也難以助企業實現“雙碳”目標,企業的組織文化也需要相應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原院長毛基業認為,最強大的力量是制度、價值觀和文化,只有在組織與領導力、文化和人才等層面注入可持續思維,可持續目標才有可能落地。“員工只有在充分包容和賦能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創新潛能,使個人成長與企業目標更好契合,從而形成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人力資源中國區負責人張琰琰也認為,企業應積極通過對人的授權賦能,促進一線員工加深對可持續理念的認可以及不斷創新。“唯有如此,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融入業務,并不斷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雙碳”時代,企業的成功邏輯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未來成功的企業必須具備可持續影響力,而企業要打造可持續影響力,除了取得商業層面的成功之外,還需帶動生態圈減碳,推動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