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隨著互聯網向人類社會和物理世界的全方位延伸,助推人類社會、信息空間、物理世界深度數實融合的泛在計算時代正在開啟。”8月11日,中科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梅宏在《泛在操作系統實踐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上強調,構建面向不同領域的多場景的多樣性泛在操作系統,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探索實踐的方向,將造就操作系統發展史上的一片新藍海。
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底座
(相關資料圖)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最為關鍵的一層系統軟件,正是由于操作系統的出現,才使得計算機從早期的專用專屬走向如今的通用大眾,并帶來計算機應用的繁榮發展。泛在操作系統(Ubiquitous Operating System)概念則是由梅宏院士2018年在《IEEE Computer》雜志的封面文章“走向泛在操作系統:一種軟件定義的視角”中提出,表示不限于Windows/Linux這樣的傳統操作系統的未來新型操作系統。
梅宏說,信息產業既要面臨“云管邊端物”乃至“人”的海量異構資源,尤其是各種泛在化的“端”資源的有效高效管理需求,又要面臨應用需求變化頻繁、應用場景動態多變的復雜的計算環境。“參照操作系統的求解問題思路,構建面向不同領域的多場景的多樣性泛在操作系統是一種必然,也是學術界和產業界需要探索實踐的方向。”
北京大學此次聯手騰訊研究院聯合發布《泛在操作系統實踐與展望研究報告》,首次在行業內提出了泛在操作系統的體系框架,并系統化梳理了8個類別泛在操作系統的典型實踐案例,對于厘清泛在操作系統的內涵與外延、匯聚更多產學研用力量推動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告訴記者,當前產業數字化轉型正在提速,各種新型的計算設備提升,計算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一個泛在計算、萬物互聯的時代近在眼前。“如果說,傳統操作系統引領了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崛起,為商業和個人帶去了良好的服務。隨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泛在操作系統則不斷地融合數字技術,將逐漸從數字融合的輔助工具轉變為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底座。”
泛在操作系統研究與實踐進入加速期
《“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力支持開展‘軟件定義’及泛在操作系統平臺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強政產學研用對接,構建‘軟件定義’核心技術體系”,因此,積極開展泛在操作系統的研發創新和應用實踐,對于我國在此領域建立先發優勢具有重要價值。
雖然泛在操作系統的概念是在2018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相關的研究工作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史。微軟曾提出家庭操作系統Home OS的概念,斯坦福大學最早研發的ROS則是一個面向機器人編程的操作系統,谷歌發布了物聯網操作系統Google Brillo;在國內,北京大學發布了開源的矽璓工業物聯操作系統XiU OS,阿里發布了面向云計算的操作系統飛天云OS,海爾則在積極研發智能家居操作系統UHome OS。
產業互聯網領域,多年的信息化發展中構建了各種系統,不可避免存在信息孤島、重復投資、集成復雜等共性問題。行業人士認為,泛在操作系統可改變傳統煙囪式建設、運維和管理模式,對設備、數據、應用、算法等進行解耦,面向人機物融合的新環境,提供標準化、一體化的泛在資源接入和構件化、場景化的泛在應用構建支持,幫助各行各業開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易互通的數字化轉型。
“泛在操作系統集成了更多的數字化技術,是技術的集大成者,產業互聯網已經為泛在操作系統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場景。”鐘翔平說,泛在操作系統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已經開始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關鍵支撐。
雖然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已有不少關于泛在操作系統的探索和實踐,但面臨復雜多樣的應用模式、領域需求、多變環境和海量資源,大多數探索都還僅僅是針對特定場景、部分需求來進行,總體而言,泛在操作系統尚處于初期探索成型階段。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趙俊峰認為,泛在操作系統產業的發展還需要“產學研用”加強合作,重視開源社區、標準研制等工作,力爭形成更大的生態聚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