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利用新平臺、新技術、新應用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什么智能制造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8月31日,浪潮集團副總裁魏代森在2022世界先進制造業大會上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他認為,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是核心,工業軟件深入應用是關鍵。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戰略視野要打開,實現自主的生態系統;建設柔性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打造資源共享和服務轉型的智能工廠;提供智能化和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在其背后,離不開業務運營管理的智能化。
魏代森的設問也代表了當前大多數企業高層的觀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為重中之重。“十四五”規劃也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從零到一”的顛覆創新,更需要數字化轉型
“當前不穩定不確定環境下,企業更需要預測運營、實時感知、智能決策。數據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魏代森認為,在數字化時代,企業決策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由事后的分析向事前的預測來轉變,其關鍵是數據加模型。對企業來說,重要的是建立數字化平臺。
按照魏代森的觀察,隨著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企業面臨著從管理數字化到全業務數字化遞進,需要新應用和新平臺支撐。他將企業數字化轉型歸結為三個方向:即重塑用戶體驗,保證主營業務增長;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數據驅動實現智能化運營;實現“從零到一”的顛覆創新。
作為“實戰派”,魏代森的觀點對于企業數字化轉型有著非常強的指導意義。
“數字化轉型,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出席上述大會的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指出,“賦能”是當前數字化轉型中提及頻率很高的詞,但實際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存在賦方、被賦方這種主動被動關系,企業要同時強化創新兩方面技術,并從每個環節扎實做起。
“推進數字化不能忘記‘根’。要以制造為主體,重視工藝創新、優化以及制造裝備的自主化,這樣才能給產業帶來巨大變化。”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在智能制造浪潮中依然普遍存在大企業唱戲、中小企業觀望的情況。他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冠軍企業這些本身有一定基礎的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支持,再就是支持在一些地區進行探索和試點。”
深耕高端市場,志在打造更多中國樣板
基于浪潮服務制造業30余年實踐經驗,魏代森表示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四個重點目標:一是重塑組織、流程與模式創新,在戰略、運營、生產、營銷等層面進行系統性全面變革,并圍繞智能化需求和生產線節拍,發揮價值最大化;二是通過智能制造形成新模式、新型能力,如客戶化體驗、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三是全數字化應用凸顯價值,核心是工業知識挖掘與管理,通過建模分析,數據驅動,形成核心競爭力;四是系統集成融合,通過設備產線集成、軟件系統集成等,實現自動化和信息化融合。
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鐵工業”)是世界500強企業,盾構、道岔、鋼橋梁、鐵路鋪軌機和架橋機“四個全國第一”。依托浪潮智能制造云平臺建設了“一中心,三示范”智能制造工廠,實現復雜產品設計制造一體化,跨地域、多基地間協同制造新模式,由粗放式工廠向數字化透明工廠轉變,生產效率提升15%。目前,已在中鐵工業六家單位完成項目驗收。
作為中鐵工業數字化轉型服務者,浪潮通軟已經為70%的央企、31%的中國500強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攜手中鐵工業、特變電工、山水集團等企業成功打造智能制造標桿實踐。
工業軟件作為支撐制造強國發展和創新的“國之重器”,在推進智能制造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工業軟件深入應用,可打通研發域、供應鏈域、生產域、質量域、設備域、營銷域,實現業務鏈整體聯動和高效協同。浪潮通軟已形成自主完備的工業軟件體系,從邊緣層工業物聯網平臺到車間層MOM智能工廠管理系統,再到ERP經營管理系統,涵蓋數字供應鏈、生產制造、質量管理、智能工廠、智能物流、設備服務等各個領域的關鍵應用,全面支撐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