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未來正文

全球觀察:共赴科普盛宴!全國科普日活動北科院專場開幕

2022-09-17 22:35:3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透明液體怎么變成“彩虹”?可愛的麋鹿如何踏上歸途?古生物靠什么“活”起來的?鐵皮石斛究竟“奇”在哪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17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來”2022年北京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專場活動在北京天文館拉開帷幕。活動現場,一連串的科學問題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圍觀。

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的科學實驗吸引眾多小朋友圍觀。科技日報記者代小佩 攝

在科普展演活動環節,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通過有趣的科學實驗秀形象闡釋了什么是化學反應,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通過生動的講述回顧了中國麋鹿保護的故事,北京自然館副館長張玉光分享了科學技術如何支撐古生物的研究,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講述了中國古代關于天象記錄的科學價值……

科普專家、一線科研人員以及中小學生通過詩朗誦、科普劇、科學實驗課及科學故事分享等形式為公眾打造了一個奇妙的科學世界,為公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科學盛宴,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分享中國保護麋鹿的故事。科技日報記者代小佩 攝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十四五”時期創新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普研究成果和文創產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傳播基地,藏品總量實現翻番,科普服務公眾2億人次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為主要載體,不斷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推動科研與科普互促發展,打造科學傳播平臺,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4.07%,位于創新型國家的較高水平,接近科技強國水平。相比“十二五”末的17.56%,增幅6.51%,居全國首位。

北京市取得的科普成績是中國科普事業發展的典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國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日益完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地建設命名各類科普基地3281個,2020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技類博物館1525座。“十三五”期間,全國330余所科技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接待人次超過3億。

科普隊伍也逐漸壯大。科技部發布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專兼職科普人員達181.3萬,中級職稱及以上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在專職人員、兼職人員的占比分別為62.45%、55.21%。據調查,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56%,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

科普工作前進的號角更加嘹亮、步伐更加有力。日前,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正式啟動,系列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火熱開展,把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帶到公眾身邊。

上一篇:
下一篇:

關鍵詞:

“如果發現本網站發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可以聯系本站!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

虛擬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