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付毅飛
“從最初對商業航天領域發展的預判,到近幾年見證和參與商業航天的建設,我感受到中國商業航天事業正在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建設副董事長、總經理竇曉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基于多年在航天領域的設計咨詢、科技質量和數字化管理等經驗,近年來竇曉玉在履職和工作中加強了對商業航天發展的關注。
在2021年兩會期間,竇曉玉針對當時我國航天發射場建設與未來商業航天發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提出“迫切需要建設以滿足商業發射為主的發射場”,并在發射場的選址、功能定位、項目布局、產業規劃、管理模式等方面給出了詳細建議。
如今,她的期盼正在付諸現實。2022年起,我國首個商業化運行的航天發射場在海南文昌開始投入建設。竇曉玉和同事們也投身其中。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工藝系統復雜的情況,航天建設設計團隊開啟“007”模式,20多天連續奮戰,完成了通常需要2個月的初步設計。
項目團隊攻堅克難、甘于奉獻的一幕幕,讓竇曉玉難忘。她說,受疫情影響,有人發高燒帶病工作,靠4小時一粒布洛芬努力堅持;有人帶著5歲的孩子加班加點,她畫圖,孩子蓋著衣服趴在桌上睡覺;一位剛休完產假的母親,為了工作不得不提前讓孩子斷奶,每天早出晚歸只能看到孩子的睡顏……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加快建設航天強國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為推進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竇曉玉認為,中國未來發展規劃藍圖,為國有企事業單位加速推進商業航天、民營企業積極探索商業航天,創造了更加有力的發展空間。
今年兩會,竇曉玉依舊帶來了關于商業航天的建議。一是加強和完善法律、政策體系建構和戰略規劃設計,加快商業航天的立法進程;二是對外積極向國際電聯爭取空間資源使用權,對內實施公正、平等、法制化的空間資源分配,保證商業航天健康發展;三是創新政府管理部門、政府用戶、企業界之間的合作運行機制,引導企業、政府、社會資本多方投入,通過采用政府補貼、采購服務、委托建設等多種形式,扶持商業航天企業的成長;四是促進商業航天的成果向大眾化、智能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應用方向轉變。
記者手記:
接聽記者電話時,竇曉玉代表正在忙碌。聽說要談商業航天,她興致很高。“這里太嘈雜,我們十分鐘后聯系。”她熱情地說。竇曉玉認為,商業航天是航天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戰略性力量之一,但相比國際知名商業航天公司,國內商業航天發展起步較晚,有一些瓶頸和壁壘需要打破。2021年,她將“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建議帶上了兩會。“當時國內發射場的情況與商業發射需求差距很大,這就屬于一個瓶頸。”她說。如今,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正在有序推進,竇曉玉頗感欣慰。這兩年,竇曉玉看到了國內商業航天事業不斷取得的進展。但她覺得,商業航天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百姓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這次我又提了這方面的建議。”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