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對陜西山陽盆地開展了系統的古生物學、磁性地層學、旋回地層學等工作,為解答恐龍滅絕之謎提出了新的認識。該項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恐龍蛋是恐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載體。研究團隊在山陽盆地晚白堊世山陽組系統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恐龍蛋和蛋殼標本??铸埖邦愋椭饕獮楝幫途扌蔚啊㈤L形蛋和坪嶺疊層蛋,其母體恐龍分別為竊蛋龍類和鴨嘴龍類。這與山陽盆地恐龍骨骼化石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十分吻合。另外,該盆地內還產有少量的暴龍類和蜥腳類骨骼??铸埖昂涂铸埞趋辣砻鳟敃r盆地內的恐龍多樣性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為確定山陽盆地恐龍化石所在地層的地質年代,研究人員在山陽盆地的4個代表性剖面上采集了3538塊古地磁定向樣品,經過對樣品古地磁實驗結果分析確定了9個極性帶。
在山陽盆地中可識別出一層由礫巖層和富含綠色圓斑層組成的標志層。該標志層之下出現了大量原位埋藏的白堊紀恐龍化石,而標志層之上出現了古新世特有的階齒獸類,據此可確定該標志層是白堊紀到古近紀的過渡地層,包含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為進一步提高地層的年齡精度,研究人員在山陽盆地內以5厘米間隔連續采集了5466塊巖石標本,利用天文軌道調諧方法在磁性地層學結果基礎上對地層年齡進行了10萬年分辨率的劃分。至此,研究人員獲得了山陽盆地44個連續恐龍蛋化石層位的高分辨率年齡,為分析白堊紀末期恐龍多樣性的變化及其驅動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
年代學結果顯示,山陽盆地恐龍化石分布的時限是6824萬年前到6638萬年前,表明山陽盆地內的恐龍多樣性在其滅絕前約200萬年間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綜合秦嶺東部其他晚白堊世盆地,以及山東萊陽、廣東南雄等地發現的恐龍化石,研究人員發現在7200萬年前后中國的恐龍多樣性有一個明顯的降低趨勢,這與北美西部的恐龍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處,因此該研究認為恐龍多樣性在晚白堊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現象。
該項研究認為,在晚白堊世時期,隨著自然生態系統和恐龍自身的協同演化,恐龍多樣性發生了持續性衰退,降低了恐龍這個類群的環境適應能力,并導致其無法從德干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等重大災害事件所引起的環境劇變中生存和復蘇,從而最終走向滅絕。(記者崔雪芹)